人脈啊人脈,出社會之後要如何交朋友?

2025-03-26
200
0
事實上,經營人脈的好處不只如此,透過認識不同領域的人,不只讓我們學習新事物,也可以使我們接觸多元觀點,挑戰自己的思維盲點、拓展視野;此外,與不同個性的人相處,能培養更好的溝通能力與情緒管理能力,更有機會養成強大且不易被取代的軟實力。
然而,對於出社會後應該如何經營人脈,常常是很多人的困擾。在這篇文章中,我會將數位時代中經營人脈的思維與方法整理給大家參考,只要持續挑戰並養成習慣,相信能讓經營人脈變得更輕鬆容易。
第一步、嶄新思維:人們對人脈經營意識的轉變
首先,我們需要先瞭解在疫情後與AI崛起之下,人們對人脈經營意識與方式的轉變,以建立嶄新的思維模式。過去,人際網絡往往依賴辦公室、會議或商業聚會的面對面互動,但疫情加速了遠端工作與多元工作型態的普及,使得人際關係建立更多發生在線上,因此,線上與社群互動成為人脈經營的重要管道。此外,過去可能會認為出社會應該要盡量多認識人,才能多累積資源,導致過度且目的性的社交讓人疲乏。但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人們漸漸更傾向於建立有品質而非單純追求數量的人際關係,朝向找到價值觀契合的人,以達成共同成長的目標,因此人們開始透過分享內容、建立個人社群來吸引合適的人脈,而不是被動等待機會。
第二步、個人品牌經營:關係的建立,從自我開始
事實上,關係的建立往往從我們尚未與對方正式交流之前就已經開始了。在心理學中,不論是「初始效應」、「月暈效應」,或是7秒內會決定第一印象的理論,都說明了我們對一個人的最初印象,會極大地影響後續的互動方式,更不用說在實際互動或共同合作時,正面或負面的感受更是直接影響著對方未來是否願意與我們合作。因此,我會以「個人品牌」的角度來理解個人品行、行為與專業能力在人脈經營扮演的重要角色。
當我們在工作中展現專業能力、誠信以及良好的工作態度時,這些特質會自然形成我們的「個人品牌」。一個值得信賴且具有能力的人,有時不需要刻意推銷自己,也能夠吸引志同道合的夥伴,甚至讓他人主動願意建立連結;相反地,若一個人在專業領域表現不佳或品行令人存疑,即使擁有再多的社交機會,也難以真正建立長久且有價值的人脈。因此,在經營人際關係之前,最關鍵的事情是先經營好自己。當我們成為一個值得信賴、能力出色的人,人際關係的網絡就會自然延伸,形成一種「無形的人脈磁場」,讓未來的機會與合作自然而然地發生。
第三步、善用網路平台:拓展交友圈,尋找志同道合的夥伴
比起我們有限的實體交友圈,善用網路與社群,更能幫助我們吸引並找到價值觀契合的人脈與夥伴,使人際關係更具深度、廣度與意義,以下整理幾個能藉由網路拓展人際圈的方式與管道。
主動參與專業社群與講座
加入與自己興趣或職業相關的線上社群,如LinkedIn群組、Facebook專頁、Line社群等,透過留言、討論與分享內容,讓價值觀相近的人注意到你,或在線上講座與社群直播,藉由與講者或其他參與者互動、累積人脈,甚至可以主動發問來增加曝光度。
產出內容,吸引志同道合的人
在社群媒體或部落格上分享你的專業見解、學習心得或個人價值觀,這不僅能建立個人品牌,也能吸引理念相似的夥伴主動與你互動。
提供價值,建立互惠關係
在線上人際互動中,先給予價值,例如分享資源、介紹人脈、協助解決問題,這樣能讓對方對你留下深刻印象,關係也會更自然發展。
第四步、實體互動:真誠地建立人際關係
人脈經營未必都是目的性的發生,有時是來自於日常生活的互動,又或者線上人脈也有時會有實體化的時候,這時如何互動、互動的品質,都會成為我們的個人品牌,只要養成與人互動的良好習慣,有時對自己生命帶來影響的人脈就會在不經意中來到唷!
●主動但不刻意
有時候我們會害怕主動接觸他人,擔心會顯得刻意。但實際上,許多深厚的關係,都是來自於日常的自然互動。人們在人際關係中常是追求心理上的滿足,而非單純的物質回報,因此,與人建立關係時,真誠地展現興趣與關心,比刻意去「經營」更能促進長久的聯繫。
●培養「給予」的習慣
心理學家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在《給予》(Give and Take)一書中提到,成功的人際網絡來自於樂於助人的態度。我們可以從小處開始,例如:為同事提供建議或協助、轉介合適的資源給朋友、主動分享有價值的資訊等,這樣的「給予」不僅能幫助別人,也會讓我們在人際網絡中留下良好的印象,進而建立信任。
●傾聽與共鳴:建立真正的連結
我們常常忙於表達自己,卻忽略了傾聽的重要性。積極傾聽是一種能讓關係更緊密的技巧,包含:專注於對方的話語、適時回應並展現理解;同時也要觀察對方的非語言訊息,如表情、語氣。當我們願意深入理解對方,對方也會更樂意與我們建立更深厚的關係。
結語:讓人際關係成為人生的養分
人脈不只是資源交換,更是一種長期的互助與共好,能在相互支持中找到歸屬感與成長的動力。無論是交友還是拓展人脈,都不應該只是短期的策略,更是豐富自我人生的一部分,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也說不定,自己的夢想就在每次看似微不足道的互動中獲得意想不到的管道而有機會實現。當我們以真誠、給予與傾聽的態度面對他人,人際關係自然會變得豐富而有意義。
作者介紹
